冷干机是空压机后处理系统中最常见的干燥设备,其任务是把压缩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,使水蒸气凝结排出,从而避免管网生锈、产品受潮。然而,在常年连续运行的现场,冷干机却常因“配角”身份被忽视,直到出现冰堵、高压跳机或除水不净才紧急抢修。结合近两年的维保记录,可把故障归纳为四类,并给出针对性对策。
一、制冷回路异常——“心脏”无力
80%的干燥不良源于制冷剂量不足。铜管接头振动松动、密封圈老化,使R134a或R410a缓慢泄漏,蒸发温度随之升高,露点由3℃升至10℃以上,管网重新出现液态水。现场只需在干燥过滤器两端贴温度计,若温差>5℃,即可判定堵塞;用检漏仪沿螺纹扫描,年漏率>2g便需补焊并抽真空重新罐注。冷凝器脏堵同样会造成高压跳机,风冷机型翅片间隙被灰尘糊死后,冷凝温度可由45℃飙升至65℃,高压开关动作。每季度用软毛刷配合0.3MPa低压气自上而下清扫,比等故障停机节省6h检修时间。
二、负荷匹配失衡——“大车拉小马”
设计院常把冷干机流量选得比空压机大一号,以留余量。结果用户气量长期低于30%额定值,蒸发器过度冷却,翅片结霜,冰粒随气流进入下游,造成气动阀芯卡死。出现该现象时,可在触摸屏观察蒸发温度曲线,若持续低于0℃,应手动调大热汽旁通阀,或在控制板加装“低负荷防冰逻辑”:当压缩机运行15min且温度仍<0℃,强制停机5min化霜。
三、排水系统失效——“隐形杀手”
自动排水器内的浮球被铁锈、密封脂卡住,冷凝水积在换热器底部,随高速气流重新雾化,使末端过滤器“流泪”。现场拆下排水阀,用柴油浸泡10min即可恢复浮球灵活性;若采用电磁定时阀,应把周期设为动作2s、间隔2min,并加装Y型过滤器,避免杂质进入阀芯。统计表明,保持排水通畅可把冷干机故障率降低35%。
四、环境与电控疏忽——“外因诱发内因”
夏季机房温度>38℃,冷凝效率下降,压缩机电流持续超载;冬季<0℃,冷却风扇长时间停转,又会导致高压过低、回油困难。给风冷机型加装一套“双压双温”控制:当环境温度<15℃时,强制风扇间歇运行;>35℃时,启动辅助排风机,并同步打开水冷辅助回路,可把全年高压波动控制在±0.05MPa以内,显著减少热保护停机。
日常维护中,只要抓住“一看、二听、三摸”:看露点仪与排水颜色,听压缩机与风机噪音,摸高低压管温差,90%的隐患可在萌芽阶段消除。冷干机并非复杂设备,却像空调一样需要定期“加氟、洗翅、通水”。把以上措施纳入每季度保养清单,可让这台“配角”稳定运行十年,为整条压缩空气系统提供持续、干燥的保障。